2010年12月7日
2010年10月16日
Bloomberg Game Changers: Steve Jobs
BloomBrag的新節目Game Changers製作了Steve Jobs的專輯「Bloomberg Game Changers: Steve Jobs」, 節目長約48分鐘,影片中訪談了許多業界知名人士,包含Steve Wozniak 、John Scully 、Michael Moritz 、Jeffrey Katzenberg 、Guy Kawasaki 與 Robert X.Cringely等人。有興趣了解Steve Jobs與Apple歷史的人,可以到BloomBrag網站觀看。
轉貼自 WA+ER
2010年9月23日
iPhone 4 與 Windows Phone 7 手機介面比較影片
2010年9月20日
BMW展示首款原廠支援iPad的座椅
在巴黎的汽車展當中,BMW展示了全世界第一款原廠支援iPad的座椅,將Apple與品牌結合,打算搭上這股熱潮
[Apple與BMW]
正在舉辦中的巴黎車展,BMW首度展示了原廠的座椅支援iPad和其他Apple商品,讓Apple使用者可以更輕易的將自行的手機放到車上。
目前BMW還沒有透漏這些配件的資料和售價,不過可以看到BMW想要結合自家品牌與熱門話題的決心。
進一步討論這個現象,Apple的商品通常不是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商品,和Nokia的手機或Acer的小筆電相比,iPhone和iPad的出貨量仍然遠遠落後,但是BMW卻將Apple商品加入內部設計的標準,的確非常有趣。這很有可能是Apple的獨特文化所造成的風潮,這個文化包含商品獨一化和使用者高黏度。
Apple和其他消費性電子商品品牌相比,是少數以單一商品銷售的公司。舉例而言,iPad、iPhone、iPod很清楚及明確的以一年一機策略銷售,在這段時間內,消費者、周邊商品製造商、相關業者不用擔心或煩惱忽然改機。因此周邊商品製造商可以專心開發配件,並且至少銷售一年。剛好汽車產業通常也是一年一款的方式推出,這樣的週期與Apple商品相符。
另外,根據調查Apple的使用者擁有極高的使用忠誠度(iPhone的忠誠),使用iOS的消費者有89%表達下一次購買會持續以Apple商品為主要考量。同時iPhone、iPad使用者有高度的使用黏度,擁有者花很多時間在上網、瀏覽、使用軟體上。
這些現象可能是讓越來越多車廠在內部設計時,把iPhone、iPad、iPod Touch考量進去的主要原因。
轉貼自itouch.tw
2010年9月18日
Technique to quickly change Digital SLR Camera lenses
快速交換單眼相機鏡頭的方法
轉貼自WA+ER
單眼相機在換鏡頭的時候總是最麻煩的,一面要小心入塵,換的太慢又會錯失按快門的好時機。以下這個影片將教大家單手持雙鏡頭換鏡的高速鏡頭交換技巧,在家偷偷練的時候要小心鏡頭別摔到地板下去了…
轉貼自WA+ER
2010年9月17日
Google 為何要上電視廣告?
2010 年, 在全美廣告主兵家必爭的超級足球盃廣告時段中, Google 破天荒地打了自 Google 創立以來的第一支電視廣告 – Paris Love (暫譯: 愛在巴黎)。
這支廣告讓行銷界與網路界議論紛紛 : 為什麼一個獨霸一方的網路媒體要在傳統的媒體上廣告? 而且長達一分鐘的處女秀還是選在所費不貲的超級足球盃時段? 是為了高的知名度? 還是為了塑立品牌形象? 抑或是向網路媒體霸主 Yahoo 宣戰?
今年九月二日, 台灣 Google 也開始了電視廣告. 而且是一口氣三支電視廣告 : 東京愛情故事 (60”), 迎接新生 (30”), 鋼琴與小提琴 (30”) 。
東京愛情故事 - 60”
迎接新生 - 30”
鋼琴與小提琴 - 30”
在台灣, Google 並非第一個在傳統媒體上打廣告的網路商 – 幾年前 eBay 唐先生的花瓶 (拍賣), 以及幾乎每年都有電視與雜誌廣告的 Yahoo (搜尋, 拍賣, 購物)才是先驅. 但不同於以往的網路前輩, 筆者猜測, 此次 Google 的商業目的 (Business Objective) 並非提高知名度, 而是塑造品牌個性與提升品牌偏好度 (preference) , 進而搶佔一些網路龍頭 Yahoo 的到達率 [註: 創市際ARO資料庫顯示2009年9月 Yahoo search 到達率 87%, Google search 到達率 47%]。 另外, Google 名號雖人人皆知, 但近年來新增不少搜尋服務如地圖, 翻譯, 圖片等卻非人盡皆知. 所以順便打打旗下子產品的知名度。
美國的”愛在巴黎” 與台灣的一系列廣告有何異同? 又為何有這些差異?
1. 目標視聽眾 (target audience) 不同
因為選的是超級足球盃廣告時段, 美國 Google 的目標族群顯然是男性. 美國巴黎的遠距離戀愛又以單身男性為紅心目標 (bull’s eye) 。
台灣系列中仿效美國”愛在巴黎” 腳本的 “東京愛情故事” 篇彷彿也是鎖定同樣的目標族群。 這可以從台灣 Google 的媒體時段選擇略窺一二 – 清一色上美國職棒轉播。
但系列之二的”迎接新生” 篇目標群就是年紀正為新手父母或朋友中漸有人初為父母的 30 歲代。 系列之三”鋼琴與小提琴” 篇則是以學齡兒童的父母為目標群 – 家有小學生的媽媽是紅心目標。 因為片尾是媽媽與孩子合奏, 以及媒體時段選擇主要為綜藝性, 新聞, 與戲劇性節目, 還有頗受小學生益智節目”百萬小學堂”等。
2. Google 所在的上網工具不同
美國”愛在巴黎” 篇中上網工具是電腦. 台灣系列中 “ 東京愛情故事” 與 “鋼琴與小提琴” 篇上網工具也是電腦。 但也許是反應台灣特有的智慧型手機高滲透率 (註: Strategy Analytics 2009.09 預估2011 年 美國智慧型手機銷售佔全手機 22%, 台灣為 35%), 台灣系列廣告中有一支上網工具看起來是智慧型手機. 當然劇情也順應行動上網, 看起來像是單身赴任的父親 (或探望友人新生兒的男子)一路從高雄, 搭高鐵台北, 搜尋到探望新生兒的醫院。
若以評論廣告三要素–獨特性 (unique), 相關性 (relevant), 對目標群有意義 (meaningful) – 來看, 不管是美國或台灣 Google 的廣告都切中要害. 但筆者認為, 愛情乃千古以來人類的重大需求之一, 男女皆關心。 既然廣告也拍得溫馨, 其實可以擴大目標視聽眾到女性。 就算是已婚女性, 看到離自己漸行漸遠卻又懷念的戀愛感覺, 還是很能提高品牌好感度的。
Google 的處女廣告以旁觀者來說算是十分成功, 希望 Google 台灣的到達率與品牌好感度在廣告後大幅提升. 讓我們拭目以待 Google 的下一個出招!
轉貼自 潔西觀點
這支廣告讓行銷界與網路界議論紛紛 : 為什麼一個獨霸一方的網路媒體要在傳統的媒體上廣告? 而且長達一分鐘的處女秀還是選在所費不貲的超級足球盃時段? 是為了高的知名度? 還是為了塑立品牌形象? 抑或是向網路媒體霸主 Yahoo 宣戰?
今年九月二日, 台灣 Google 也開始了電視廣告. 而且是一口氣三支電視廣告 : 東京愛情故事 (60”), 迎接新生 (30”), 鋼琴與小提琴 (30”) 。
東京愛情故事 - 60”
迎接新生 - 30”
鋼琴與小提琴 - 30”
在台灣, Google 並非第一個在傳統媒體上打廣告的網路商 – 幾年前 eBay 唐先生的花瓶 (拍賣), 以及幾乎每年都有電視與雜誌廣告的 Yahoo (搜尋, 拍賣, 購物)才是先驅. 但不同於以往的網路前輩, 筆者猜測, 此次 Google 的商業目的 (Business Objective) 並非提高知名度, 而是塑造品牌個性與提升品牌偏好度 (preference) , 進而搶佔一些網路龍頭 Yahoo 的到達率 [註: 創市際ARO資料庫顯示2009年9月 Yahoo search 到達率 87%, Google search 到達率 47%]。 另外, Google 名號雖人人皆知, 但近年來新增不少搜尋服務如地圖, 翻譯, 圖片等卻非人盡皆知. 所以順便打打旗下子產品的知名度。
美國的”愛在巴黎” 與台灣的一系列廣告有何異同? 又為何有這些差異?
1. 目標視聽眾 (target audience) 不同
因為選的是超級足球盃廣告時段, 美國 Google 的目標族群顯然是男性. 美國巴黎的遠距離戀愛又以單身男性為紅心目標 (bull’s eye) 。
台灣系列中仿效美國”愛在巴黎” 腳本的 “東京愛情故事” 篇彷彿也是鎖定同樣的目標族群。 這可以從台灣 Google 的媒體時段選擇略窺一二 – 清一色上美國職棒轉播。
但系列之二的”迎接新生” 篇目標群就是年紀正為新手父母或朋友中漸有人初為父母的 30 歲代。 系列之三”鋼琴與小提琴” 篇則是以學齡兒童的父母為目標群 – 家有小學生的媽媽是紅心目標。 因為片尾是媽媽與孩子合奏, 以及媒體時段選擇主要為綜藝性, 新聞, 與戲劇性節目, 還有頗受小學生益智節目”百萬小學堂”等。
2. Google 所在的上網工具不同
美國”愛在巴黎” 篇中上網工具是電腦. 台灣系列中 “ 東京愛情故事” 與 “鋼琴與小提琴” 篇上網工具也是電腦。 但也許是反應台灣特有的智慧型手機高滲透率 (註: Strategy Analytics 2009.09 預估2011 年 美國智慧型手機銷售佔全手機 22%, 台灣為 35%), 台灣系列廣告中有一支上網工具看起來是智慧型手機. 當然劇情也順應行動上網, 看起來像是單身赴任的父親 (或探望友人新生兒的男子)一路從高雄, 搭高鐵台北, 搜尋到探望新生兒的醫院。
若以評論廣告三要素–獨特性 (unique), 相關性 (relevant), 對目標群有意義 (meaningful) – 來看, 不管是美國或台灣 Google 的廣告都切中要害. 但筆者認為, 愛情乃千古以來人類的重大需求之一, 男女皆關心。 既然廣告也拍得溫馨, 其實可以擴大目標視聽眾到女性。 就算是已婚女性, 看到離自己漸行漸遠卻又懷念的戀愛感覺, 還是很能提高品牌好感度的。
Google 的處女廣告以旁觀者來說算是十分成功, 希望 Google 台灣的到達率與品牌好感度在廣告後大幅提升. 讓我們拭目以待 Google 的下一個出招!
轉貼自 潔西觀點
2010年9月16日
無限下殺!UNIQLO活用集體殺價社群行銷
這是文章內文區塊
「UNIQLO LUCKY COUNTER」其實就是日本人最愛的小鋼珠遊戲。「UNIQLO LUCKY MACHINE」可以玩3球,透過玩球累積點數,在視覺上還可以享受到快速的3D畫面帶來的樂趣。為了增加樂趣,你可以「邀請」facebook、twitter上的朋友一起加入來增加遊戲中的球數,這也算是一種社群互動的應用遊戲。
遊戲結束後,按下「TWEET THIS」將你的分數和twitter的朋友們分享,或是按下「BROADCAST ON FACEBOOK」的按鍵,在個人Facebook塗鴉牆上出現這場遊戲的分數。你知道嗎?這些動作都可以讓遊戲中的球數增加唷!
「UNIQLO LUCKY COUNTER」的玩法也很酷。參加「UNIQLO LUCKY COUNTER」活動的使用者只要在UNIQLO提供10個品項中挑選出想要的物件,透過twitter傳遞出去,越多人發表價格就會越低,且在新官網重新上線時,還可以最後下殺的價格買到你想要的衣服。這個集體殺價的行銷手法,不但造成相當大的迴響,也為UNIQLO UK新官網的宣傳帶來不可小覷的貢獻。日後預計也會在其他國家的官網上操作這樣的活動。
早在FACEBOOK開始普遍時,UNIQLO就已在美國及英國開設官方粉絲頁,但在日本,直到2010年9月3日才正式成立。儘管UNIQLO由日本起家,但英國的UNIQLO卻儼然成為引領品牌開發社群網站行銷的先驅。
到目前為止,UNIQLO陸續利用了如twitter及iPhone等最新的數位溝通工具,但從今年秋天開始為強化品牌知名度,加速對全球展開擴張計畫,並將Facebook視為可以和全世界使用者即時溝通及互動的平台。
來玩「UNIQLO LUCKY MACHINE」
轉貼自數位時代
15 % 的老猴子 (網路文章)
好文章,與大家分享
全世界科學界吵了幾十年的老故事:「幸島的一百隻猴子」。話說,在日本宮崎縣,有座非常迷你的島嶼「幸 島」(Koshima) ,幸島上啥都沒有,只有一條快要乾枯、要死不活的小溪,與一群日本猿猴。約六十年前,日本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跑去幸島上觀察這群猴子的一舉 一動,因為怕這群死猴子挨餓,所以研究人員還留了一些蕃薯給猴子吃。
後來,幸島上的猴子們發現蕃薯可以吃,但是蕃薯上頭的泥巴實在很討 厭,所以猴子們在吃蕃薯之前,就會用手來拍落蕃薯上頭的泥巴。不過某一天,有一隻芳齡一歲半的聰明小猴子,突然發現用清澈的溪水,也可以洗淨蕃薯上的泥 巴。於是幸島上其他猴子,也很快學會這一招,從此幸島上的 85 % 猴子,就改用溪水來洗淨蕃薯,但是僅佔 15 % 的老猴子,卻始終不願意學習這招。
後來幸島唯一的小溪乾枯了,於是又有一隻聰明的小猴子,發現用海水來洗蕃薯,滋味似乎也不錯!於是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幸島上大約 85 % 的猴子,又全部學會這招!接下來就是這個故事的重點了!
當 幸島上出現第 100 隻「用水洗蕃薯」的猴子時,居然在幸島 200 公里之外的大分縣猴子,也莫名其妙地學會這招。您要知道大分縣的猴子,跟幸島的猴子根本沒機會見著面、牠們也不可能寫信、發 email、傳真或是 MSN,但是這兩群毫不相干的猴子,居然在同一時間學會了「用水洗蕃薯」!
為甚麼一隻小猴子用水洗蕃薯的「個別行為」,最後會穿越時 空,傳播到遙遠的地方之外、成為一種「集體行為」呢?日本經營顧問之神—船井幸雄於是就對大家開示了起來。船井幸雄說:「只要是對的信念,這種無形的力 量,就可以匯聚成為一個很大的正向能量!只要團隊中有任何一個人,願意率先行動,他就可以在群體中產生示範作用,在無形中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藩籬,去影響絕 大部分的人,就像幸島上那群猴子一樣!」。
當然,船井幸雄並不是宗教家,他可是日本經營顧問之神呢!他絕對不能講一些沒有數據佐證的 「形而上」的言論。為此,船井幸雄也特別提出一個非常精準的「7-11」數據:任何新觀念推廣,起初只要有 7 % ~ 11 % 的人願意接受與認同,等到臨界點來臨時,就會出現驚人進展與質變!」。
「幸島的一百隻猴子」這個故事,明明白白地揭示一個重要觀念: 「整體文化的變遷,往往始於個體行為的變化!」這個觀念就是希望任何人都不要小看自己,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是個屁、是沒用的,而喪氣地放棄自己可以改變世界 的所有潛能!或許一個人的力量非常有限,但是請務必相信心的力量可是無遠弗屆的!一顆善念的種籽,就可以創造出一整片森林,任何人都千萬不能小看自己!
大 家忽略掉這故事裡還有另外一個超級大重點:幸島上依舊有 15 % 的猴子,自始至終、不願意學習「用水洗蕃薯」這招!日本京都大學研究人員,非常哀怨地發現這僅佔 15 % 的「堅持抗拒改革」的死猴子,居然全部是公的,而且年齡全部都超過 12 歲。如果我們用人類年齡來換算的話,這群猴子就是相當於人類的 45 歲。更糟糕的是,這群 15 % 的死猴子,居然清一色都是猴子裡頭有權有勢的領導階層。時代不斷在往前走,不管你在那個行業,現在位居要津的諸公們千萬要引以為戒,可別成為那 15 % 的老猴子啊!
轉貼 Bai blog
【觀點】蘋果與麥當勞的訂價巧計:沙拉賣的比漢堡貴,iPod Touch賣的比iPhone貴
最近我愛吃的「漢堡王」在美國面臨有可能被一個來自巴西的私募基金全面收購, 此私募基金打算以每股24美元買下「漢堡王」,總價為40億美元,希望在幾年後可以再將它經營得更好,和美國麥當勞比起來,麥當勞上一季營收成長5%,淨 利成長12%,而漢堡王的營收卻掉了1%,淨利爆衰17%。我們平常吃漢堡王,覺得他們家只要「華堡」還在就夠強了,沒感覺到底為何和麥當勞無法競爭?
但華爾街日報指出, 漢堡王有兩個潛在問題,一個是最基本的「菜單」,在美國,漢堡王的菜單幾乎沒變過(亞洲這邊倒是很精彩),該推沙拉沒推,飲料永遠哪幾樣,點心永遠那幾 樣,但另一個更有趣的,則是「漢堡王」的「定價策略」的問題。他們說,漢堡王在美國幾年前曾推出很棒的策略「Super Fans」,針對18~34歲的族群,一個月吃至少十次的有優惠,但當景氣沒這麼好以後,他們並沒有改變策略,還是用同一招,而且,有些商品訂價詭異,譬 如1美元就可以買到「雙層的Cheeseburger」,相較之下,麥當勞的訂價顯得「聰明」得多,麥當勞的產品線超級多,每一樣的訂價都有自己的「故事」,譬如麥當勞懂得針對女性30歲以上族群,看她們比較消費得起,就賣比較「貴」的沙拉(原來這個要3美元的沙拉有陷阱啊!)。最後你發現在美國麥當勞買一盒沙拉,有可能比買一個大麥克全餐都貴,原因沒說清楚,大家照樣「快樂買」。
最近看到另一篇來自《Businessweek》的有趣文章,值得貼在牆上好好研讀,它提到了「蘋果」的訂價策略。我們一直在蘋果的「設計」上面寫文章,要嘛也是在它的歷史、它的人物(Steve Jobs)、它的行銷手法上面寫文章,但「蘋果」的訂價策略,據這篇文章說,是大家都忽略掉的強項。事實上,「訂價」似乎一直都是蘋果最高明的手法之一,它甚至說了重話:「Steve Jobs賣的根本不是設計、不是科技,他賣的根本就是『定價』。」
真的假的?
他們說,以蘋果這星期剛剛推出的新的iPod Touch為例,三個版本分別定價299、299、399美元,而驚人的是,這三個定價,全都已經比iPhone還貴,而iPhone擁有所有iPod Touch的功能,然後還加上電話功能!全世界上的公司,就算麥當勞恐怕都沒辦法做這麼大膽的訂價策略,雖然沙拉賣得比豪華雙層堡還貴,沒人會去算沙拉裡 面的葉子加蕃茄是否應該比兩塊肉加少一點葉子和少一點蕃茄成本還高,所以,蘋果到底是在幹什麼呢?
這篇《Businessweek》文章分析,蘋果善用商學院所教的定價策略,分為四種:
第一招、以價錢當「釣餌」(price decoys):文章說,蘋果似可能準備在年底推出一種迷你型的iPad,將只有7吋的螢幕,你說,iPad做成這麼小,那不就和iPod Touch有點打在一起?會不會也影響到iPhone?幹嘛做一個這麼小的東東?他們說,這個神奇的7吋iPad,可能是蘋果的「釣餌」,他們說,在行銷的手法裡,所謂的「釣餌」不是真的要釣消費者來購買,而是故意推出來讓消費者「不要買」! 當商場將你這個「釣餌」與該廠的其他商品「排排站」擺在一起,消費者會突然發覺其他商品真是棒啊!你看,7吋的iPad賣這麼貴,我當然不會買啊,但這樣 看來,旁邊那個iPod Touch真的還蠻讚的,我本來還沒有這麼想買iPod Touch,現在變得好想買啊!一開始你覺得499元買一個正常版的iPad好貴,現在看到連7吋的版本都賣這麼貴了,那比它大一倍的正常的iPad實在 真棒啊!他們說,仔細看,蘋果的商品每次推出,永遠都是賣「好幾個版本」,就算第一波沒有全上,接下來也會推出好幾版本,這就是「定價釣餌」的技巧,而且一邊推出不一樣的版本,也一邊瞭解市場狀態,於是再推出不一樣的「定價釣餌」來強化現有的商品。這個概念在好幾本書中都曾經提過,而蘋果是用得最淋漓盡致的科技公司。
第二招、斗膽的大幅提高「參考價」(reference price):他們說,經濟學家指出人類其實對於價值的判斷非常不準確,因此,人類習慣的會去找一個「參考價」,以參考價為基石來計算出其他周邊東西的價值應該是多少,蘋果的第二招就是要大大的提高這個「參考價」。 這個手法發生在很多商品上,譬如在美國,出版商常常先推硬殼版的精裝本,先吸引那些重度使用者,趕快買回家珍藏,然後再推出平裝版。而你會發現蘋果做的特 別絕,iPhone一開始要賣599,後來急速降價到199。現在iPad賣499,說不定今年底降價到399,就會突然覺得它好棒。
第三招、大膽的「模糊」掉這個參考價(obscure the reference price):將參考價拉高,是很強的手法,但在競爭的市場,這招超危險,因為你的參考價會馬上和其他品牌的比一比,然後才開第一槍,準備玩第一招、第二招之前,就已經先被其他廠商先比到地板上去了, 於是蘋果很拿手的第三招就是將這個參考價給「模糊化」,其他的例子像是有人將原本的商品包成「禮盒」,除了一個精美的盒子,還在盒子中多送了你器皿、還有 其他養生補品,這樣一個新禮盒就算價錢突然衝到天上去也沒人說話。蘋果當然不會將它的新產品放到某個禮盒去,不過,蘋果每次推出的商品皆相當獨特,也都添 加某種新發明,譬如iPod當年就有一個「scroll wheel」,你說,其他科技商品每次也都有一些特色出來啊,但沒有一個比當年的「scroll wheel」還要「高調」,也讓蘋果的商品一開始就「無從比價」,他們說,甚至現在的蘋果商品周邊包一層金屬,這種功能不是「功能」,但在人類心理上金屬 就是比較貴重的心態,影響了人們的比價動作。
第四招、別在第一個價格忸忸怩怩,透過「後續」的價格來賺錢:這招常見於印表 機,先買機器,好便宜啊,後面的墨水還要繼續買,但現在大家都知道這件事了,所以買印表機的時候會特別小心。不過,印表機十年來也都只能以「墨水」來玩這 個「後續價格」的遊戲,但蘋果可厲害了,它的「後續」有好多可玩,而且不斷的推出;之前要向它買iPod音樂,要向它買iPhone的APP,以後它也不 一定從消費者拿錢,像iAd從廣告商那邊拿錢……我們可以說,蘋果賣的是一個機子,其實機子只是它的生意的「開始」,接下來還可以透過那個機子從你身上再 剝好幾層皮,而你當初已經花錢買了此機子,因此也會因為當初花的錢,而認為再繼續花一點點、花一點點、花一點點……都是「應該」的,蘋果真的是用當初的價格,來推銷它接下來後續的價格,讓你百分百願意繼續付給它。
以上四招,經《BusinessWeek》整理之後,你會發現他說的真的也沒錯,蘋果到最後就是在賣它的「定價」,當然,沒有它的品牌、它的設計、它的一切,蘋果也無法玩定價玩成這樣!不過,文章也說,科技產業的定價實在都太競爭,也太激進了(3C產品毛利皆低),所以,文章說,蘋果只是使用該定價策略來「防衛自己」。
但,在其他產業,這四招可不止用來「防衛」,說不定可以顛覆整個產業!媒體業、服務業、航空、教育……有沒有辦法將 這四招徹徹底底的貫徹下去呢?好像都有一點點玩到,卻很少見過以上四招徹徹底底推出來,讓我們來想一想。當然,身為消費者,也應該時時睜大眼睛,看看廠商到底在玩什麼把戲。
(原文轉載自Mr.6部落格)
___________
個人不很認同筆者下的標題,就是ipod touch 比 iphone 貴。因為 iphone 在美國是走綁約的制度的,到最後還是一樣貴。不過,這篇文章真的不錯,大家可以看看。
話說我是得了深度的 apple 毒的教徒,每次看到他們的新產品定價時候,總是會叫人心癢癢。心裡都會OS: steve job 真賊啊,很會玩定價的把戲,但是又整理不出是甚麼招數。一直到看完這篇文章後,才恍然大悟。
今天 Apple 可以玩這把戲,主要他們的品牌經營非常了不起,產品都有顯明的特點,產品品質,設計,容易使用等等上的努力,才有這種能耐叫消費者屈服。好了,說了這麼多,你準備好敗家了嗎?
2010年9月11日
iPhone 4免費Bumper將結束,未來不贈送保護殼
轉貼from itouch.tw
iPhone 4免費Bumper將結束,未來不贈送保護殼
iPhone 4開賣初期由於部分的收訊不良事件,讓Apple展開調查,並且初步決定在9月30號前,都給予iPhone 4一只免費的保護殼。經過這段時間的調查,Apple宣布9月30號後將結束之前的免費保護殼方案。
[iPhone 4天線門疑雲逐漸消失]
iPhone 4在6月底於美國熱烈開賣,搶購的人潮是目前四代最好的一次。不過同時也傳出iPhone 4收訊容易受到手握的姿勢干擾,因此引起軒然大波,而Apple的總裁賈柏斯也不得因此出來開記者會。
在特別記者會上,賈柏斯表示收訊不良的情況發生在極少數的使用者上,在初步的調查後發現,iPhone 4的收訊比前面幾代都還良好,會持續研究iPhone 4的收訊問題。
在記者會上表示這段時間直到9月30號前,會先提供iPhone 4使用者30天鑑賞期,並且贈送免費的保護殼一只。
隨著許多國家上市iPhone 4,大部分的國家媒體都認為iPhone 4的收訊問題比傳言的還要輕微,甚至不少歐洲國家將矛頭指向AT&T的脆弱網路,才會導致iPhone 4的收訊議題出現。台灣許多透過不同管道搶先拿到iPhone 4的消費者,只有少數遇到收訊不良的問題。
眼看9月30號已經快要到,Apple在上禮拜五將保護殼方案的網頁更新,內容表示9月30號以後將取消支援的免費保護殼方案。同時表示,這段時間的調查結果顯示收訊問題遠小於當初的預計,只有相當少數的使用者必須使用保護殼,絕大部分的人都是正常的。
9月30號以後購買的使用者,如果有遇到收訊問題,仍然可以透過AppleCare的服務,提出保護殼申請。其他銷售策略將恢復正常,同時30天試用期也將恢復到正常的退貨條款。
We now know that the iPhone 4 antenna attenuation issue is even smaller than we originally thought. A small percentage of iPhone 4 users need a case, and we want to continue providing them a Bumper case for free. For everyone else, we are discontinuing the free case program on all iPhone 4s sold after September 30, 2010. We are also returning to our normal returns policy for all iPhone 4s sold after September 30. Users experiencing antenna issues should call AppleCare to request a free Bumper case.
此內容應該適用於全部已經上市iPhone 4的地區,是否會影響到臺灣電信業者贈送的保護殼則必須等到電信業者正式才知道,不過9月開始的數波預購活動,不同的電信業者都表示即使Apple停止保護殼方案,電信業者仍然會贈送保護殼和其他配件給預購者。
第四代「iPod nano」專用的腕錶帶將陸續問世?
根據気になる、記になる…網站轉述Engadget消息,目前似乎有一家名為iLoveHandles的品牌(網站內容更新中),準備販售一款專為第六代「iPod nano」設計的腕錶造型產品,基本上是一組空錶帶的概念,產品名稱為「Rock Band」,預定售價為美金19.95元。此外,也有一位日本音樂人川浦正大先生,在他的部落格分享了錶帶結合iPod nano的活用方式,歡迎參考。
訂閱:
文章 (Atom)